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443章政策傾斜

關燈
第443章 政策傾斜

唐朝就是典型案例,唐朝采取財政分散政策,地方財政與朝廷稅收就地拆賬,而不需要像宋朝那樣統一運往汴梁再做分配。

唐朝財政政策的好處是地方經濟自主權較大,搞一些項目建設也很容易,同時避免了國都淪陷,財富集中國都被一鍋端的尷尬和憋屈。

因此安史之亂,唐朝能站穩腳跟繼續周旋,其財政分散政策功不可沒,各地正是由於財政充裕,地方富裕,才有錢有糧征募勤王大軍去救李。

但弊端也很顯而易見,這些個糧食、金銀財寶都囤在地方上,名義上是朝廷的,實際上中央王朝權力一旦衰退,這些東西就不是朝廷的。

唐朝中後期的地方藩鎮割據的禍,就是安史之亂留下的。

名義上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亂,但實際上助長了各道的軍閥勢力。這些個勤王軍的總數比李家軍更多,中央王朝勢力迅速衰退,一旦山頭和團團夥夥拉起來,背後都是利益團夥,皇帝說散,能是輕易散夥的嗎。

唐朝中後期的尷尬,其實還是安史之亂留下的問題,只不過是從一個問題,發展成另一個問題。

擱當下,也是這個問題。地方上的國有資產既是朝廷的,也是地方資產。

振州雖然是個窮鄉僻壤,沒有強勢的富豪與權貴,但當地官權利本身就是一方勢力。

岐軍從振州調糧,此番定是要調空,而對於振州這麽個人口稀少的州郡,調空全部的官糧倉儲,就等於過去十年二十年的積蓄都打了水漂。

加之當下有“囤”的毛病,屯糧其實比囤錢更重要,因此岐軍調走的振州官糧,振州得要花費十幾年才能慢慢積累回本。

郝仁此來了解振州調糧應該不是主要目的,因為無論什麽結果,都是軍中調糧,只要馬文修不造反,他調糧都沒問題,所以此來是為了振州的經濟好處。

岐軍從臘婆運回的貨物,除了奢侈品與精貴高級原料運往神都外,其餘部分會經由雷州半島,由船幫運往廣州和江南、河南、河北,其中小部分作為船幫的酬勞,大頭由朝廷在各地變現,充入金戔寺用於軍事開銷,由此就帶來戰爭經濟紅利。

所以本來就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雷州,一下成了海洋明珠,雷州刺史也從正四品下,升到了正四品中。

反倒是這次出糧救急的振州啥經濟好處都沒有,到頭來一場空,郝仁這個刺史顯然沒法兒向地方上交代,尤其是下邊的官吏。

振州基本上就是清水州,沒啥油水可撈,但不是說沒有貪汙。現在儲糧都調空,那肯定是連貪汙的溫床也沒了。

就好比碩鼠,只有挨著倉庫才能養肥,現在倉庫沒了,去喝西北風去。

所以郝仁此來,就是再想要一些畜力好處,用於地方經濟建設。

尤其是振州正大力發展甘蔗,需要毀林種甘蔗,由此產生大量木料,尤其是花梨木,是中原頗受歡迎的木料,有了大象,木料搬運比以往更為省力,效率也更高。

而且振州產香蕉、菠蘿等大量野生水果,大象食性也雜,對糧食消耗少,水果就很能解決問題,於是大象迅速成為振州獨有稀缺重型勞動力。

當地的木材交易迅速飆升,官府衙門開始轉型從事木材生意,所以問題又回到經濟問題。

振州人少,經濟潛力有限,官府要盈利,就只能從老百姓之外的地方獲利,因為再怎麽盤剝,當地人口就那麽多,農產品既運不出去,外地也有,沒競爭力,所以當地沒油水。

現在整個嶺南道沿海受惠於戰爭紅利,一個個坐地發財,振州顯然也想。

而且多半是產生了錯覺,沈雲卿把大象弄振州去,似乎是暗示海郡王有意照拂振州。否則這麽稀缺的動物資源能擱在振州,就那象鼻子兩旁的一對象牙,也抵得上千金萬斤。

其實吧,那是振州地方官想多了。

把大象擱海南,那是海南氣候比較合適大象生存,即便是廣東,其實也沒海南島合適。

其次是廣東其實也有大象,但已經絕跡,加之又是陸地內陸,大象貿然弄去廣州,萬一撒瘋跑林子裏去,日後沒辦法控制。

幾十頭大象今年生養一小撮小象,明年生養一小撮,這十年二十年下來就能發展成幾百頭,而且當下自然環境好,廣東人口又少,大象種群發展沒有任何障礙。

這要是二十年後發展出幾百上千頭,沒有槍炮這玩意兒,要解決野生大象,那簡直是災難。

所以把大象暫時圈養海南島,是防止大象撒瘋跑了,反正再怎麽跑,也是跑在島內,再怎麽擴張種群,也是在島內。

至於放在振州,那是振州近,而且有五指山擋著,象群充其量也就是在五指山以南撒野,不至於擴張到全島。除非大象會游泳,涉海游去雷州半島。

郝仁張嘴就要大象,當真大象是大路貨,想弄就弄。

且不說這幫子削尖腦袋的官兒不知道大象的危害,就當下的條件,去捉大象都很成為問題。

岐軍的大象還是臘婆軍從涅佛羅繳獲的戰利品和雇傭兵,純粹是意外收獲,趙禹軍中應該還有一些,但已經不多,十幾二十頭。

而成年大象即便能被捉住,也無法被馴化,只有生養小象之後,才能加以馴化。

岐軍繳獲的大象都是涅佛羅馴化象,純粹是白得的便宜。再要有,那是比等天還難。只能去涅佛羅,或者雲南、緬甸去弄。

郝仁與振州的那些個官吏沒這方面的認知,顯然是有些想當然。

摸清郝仁的真實意圖,沈雲卿好言與他說:

“郝大人,非是本王駁你情面,這大象本是馬總管繳獲所得,來之不易。而且臘婆本就不產大象,故而也無處可弄,還望郝大人見諒。”

“下官能理解,既然大象沒有大象,不知海郡王能否賣些水牛給本州,也好給百姓增添些勞力。”

“這倒無妨,本王即刻修書一封去信海通,郝大人可差人前往之。”

“多謝海郡王眷顧振州百姓,下官感激不盡。”

“郝大人言重了,振州乃我朝偏遠州郡,平日難入朝廷視野,若非本王南下,這振州恐怕不知猴年馬月能被朝廷上心,眼下既然本王在此,力所能及之處,總要幫襯一些的。”

甭看中原王朝幅員遼闊國力雄厚,其實經濟的主要來源是核心的中原省份,如河南河北、山西、陜西,山東、江淮、江南、兩湖、四川巴蜀,廣南的廣州一帶也算。

同時由於歷史原因,黃河兩岸人口占百分之六七十以上,直到南宋才有所扭轉。因此這些個省份,是朝廷重點發展和投資經營的地方。

同時農耕文明時期的技術制約,也決定了中原王朝必須優先經營中央集權身邊的土地,否則太遠了,通信和交通跟不上,越是遠離中央王朝的地區,中央王朝的基層執政能力越差,管束越松散。

如果遠離中央王朝的地方經濟發達,人口眾多,生產力巨大,中央王朝其實反而開始擔心會不會分庭抗禮割據地方。

於是就有了歷朝歷代天下政治、經濟上的必爭之地,如金陵南京,杭州浙北,兩湖地區,四川巴蜀,都能輕易的形成割據勢力。

究其原因,就是中原王朝為更好的管理天下和穩定邊疆,又必須在原理朝廷核心地區之外,建立次一級經濟、文化、生產力中心,從而由這些次一級的經濟文化生產力中心向周邊輻射。

但農業形態的王朝,其沒有快速通行與物流的加持,再怎麽發展,偏遠外圍地區的州縣永遠不會首先成為王朝的主要焦點。

像振州這樣的最南端州縣,一任刺史能從上任做到離休,也很常見,說來還是鐵飯碗,根本原因就是這種小地方,沒經濟規模,沒生產力,沒什麽文化節點,人口又少,只要地方官吏不是窮兇極惡,朝廷多半二三十年都不會過問。

所以要朝廷給這種小地方以政策上的關照,甚至財政傾斜,那是根本不可能,因為朝廷的視野看不到。

此番若非岐軍南征,沈雲卿路過振州,郝仁壓根搭不上順風船。這次既然搭上了,這位顯然是給自己治下搞點經濟紅利,給自己留下些政績。

諸如郝仁這等偏遠地區的官吏,基本上是朝廷篩選剩下的殘次品給“發配”到了地方,所以基本沒啥上升空間,因此上任之後多半發展出兩種形態。

一種是既然沒有被提拔的空間,幹脆讓自己過得好一些,形成貪官汙吏。

第二種是青史留名型,想著造福地方,而是出名,給地方留下些政績工程,縱然朝廷看不上,也不看,至少地方留下烙印,能青史留名。諸如這位郝仁,基本屬於這一類型。

其索要大象未果,改口索要水牛,顯然是從海通想廉價購入水牛,往振州填入畜力勞動力,如此能增加耕作效率,降低勞動強度,而騰挪的人力去伐木,開荒,種甘蔗,賣木材。

而且振州人口少,填入的畜力勞動力能立竿見影帶來生產力提增的效果。

而振州是偏遠州縣,耕牛保有量並不多,朝廷重點的產量區都在江南、兩湖、黃河流域,因此耕牛在這些地區的保有量高。

沈雲卿在海通養牛後,重點的銷售地區是江南、兩湖的水稻種植區,因為水稻良種畝產見效快,而北方多用旱牛耕作小麥與豆類,因此對水牛需求不是很大。

金戔寺農業投資項目首要保障糧食生產,水牛被大量銷往江南、兩湖,縱然養殖基地種群再大,但也頂不住需求量大,同時價格還低,只面向農民階層,根本是供不應求。

振州天高皇帝遠,政策上分配不到配額,要弄耕牛,就只能從嶺南道或者外省購入,但價格比海通水牛貴的太多,當地老百姓收入低,購買水牛很是吃力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